GMail空間暴長

有在用 GMail 的人, 最近應該發現他的空間計數器的數字變多了很多, 記得不久前才 2800MB左右, 上週大約還在 3400MB, 那時候我就覺得變大了很多, 結果今天看又到了 4300MB 左右, 變大的速度真是驚人啊, 對於我們這些用戶來說真的是太棒了呢.

不過最近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新聞在討論這個資訊, 下面是一些相關的資料.
Gmail’s Storage Increases, 6 GB in January 2008

相關新聞:
Microsoft Goes to 1GB, Google Ups Gmail to 4GB
Google信守诺言 Gmail空间计数器一夜增加130MB
Gmail空间计数器一夜增加130MB

Youtube推出繁體中文介面(tw)版

隨著 youtube 推出繁體中文版, 相信會有更多人台灣人使用 youtube, 不過其實 youtube 的操作並不複雜, 再加上多是看 video 的內容, 相信即使沒有繁體中文介面也不致於影響對英文看不懂的 user, 但對於台灣的用戶來說應該是一大福音.

不過還是不怎麼容易上傳成功及有時觀賞會看不到的問題還是要加強改善才是, 身為世界第一大視頻分享網站, 推出對繁體中文的版本, 真的是要給他鼓勵一下囉, 表示對繁中用戶的重視.

今天放在 tw 首頁上的 video (台灣讚啦):

真的台灣讚啦!!

相關新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4/today-e2.htm
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07/10/15/207304.html
http://news.sina.com.tw/tech/sinacn/cn/2007-10-18/113238199671.shtml

國內提供相關服務的網站:
http://www.im.tv/vlog (IMTV)
http://www.wretch.cc/video/ (無名小站)
http://mymedia.yam.com/ (天空)
http://vlog.xuite.net/ (hinet xuite)

分類
好用軟體

Live HTTP headers for firefox

之前介紹過 firebug 新的 network monitoring 功能(https://diary.tw/archives/485), 最近發現有時在追蹤 cache data 時, 不是很方便, 因為要在前方的 + 號展開, 而且比較麻煩的是要 check http status code 比較不方便, 他並沒有直接秀出狀態, 而是以顏色的方式區分, 於是再找找有沒有更單純的 headers 檢視功能, 找到了一個 Live HTTP Headers for firefox 的方便 Add-ons.

於是下載安裝了 (link), 發現該功能雖然單純, 不過十分方便, 就只有 headers 的部分會顯示出來, 而且也可以以 sider bar的方式 dock 在 firefox 的左側, 對於要常常在查 http 效能及 cache 狀態的我, 感到十分方便.

真的是一個還蠻實用的 http headers 的觀察器.

PS. HTTPS 也都可以正常觀察 headers 的部分哦(因為 headers 本來就沒有加密啦!! 當然原來的 firebug 的 network monitoring也都可以啦, 只是操作上麻煩一點)

下面是他的呈現結果:

分類
程式技術

好炫的不用javascript程式判定browser方式

一般我們在判斷 client 的 browser 時, 是利用 javascript 取得 client browser 屬性, 若是不使用 javascript 的狀況下, 如何能做到呢? 可以利用 html hack trick 方式來達成, 這篇文章
http://wafful.org/~takesako/html20hacks/browser-detect2.html
介紹了這個方式:

<img

 /''src="firefox.gif"
 /""src="sleipnir_gecko.gif"
    "src="safari.gif"
   ""src="konqueror.gif"
 /src="ie.gif"
   src="opera.gif"
   src="lynx.gif"
>

只能說真的太神奇了, 利用了 browser 的解析方式, 來判定 browser 的型態, 這篇同樣利用類似的方法達成:
http://wafful.org/~takesako/html20hacks/browser-detect.html
不過 html 碼就不是可視字元囉.
利用這種方式來判定 browser 真的很有趣.

相關文章:
http://www.hedgerwow.com/360/dhtml/html-browser-detection.html

分類
Blog服務

google blog search網誌搜尋

今天由 trackback 發現有個 google 的 blog search, 於是訪問了一下, 原來還在 beta 階段的 google blog search, 給大家參考看看囉:

看了一下他的常見問題, 其中有項:

哪些網誌包含在網誌搜尋中?

「網誌搜尋」的目標是納入每一個發佈網站資訊提供 (RSS 或 Atom) 的網誌, 而不限於 Blogger 網誌或任何其他服務提供的網誌。

所以應該是由 rss 或 atom 的結果為 google blog search 的目標囉!

連結為: http://www.google.com/blogsearch?hl=zh-TW

分類
Javascript

Javascript的同一父網域下的crossdomain問題

今天在處理一個單純的 popup window (利用 window.open) 的子視窗, 在子視窗內進行 window.opener 的函數調用, 一般的狀況下, 都在同一網站(列如都在 www.foo.com)下沒有 cross domain 的問題, 但若是在兩個不同 domain 時(例如 www.foo.com 及 www.foo2.com), 就會有 cross domain 問題. 這個其實是一個單純的 security 問題.

不過若是今天是在同一家公司內的 cross domain, 例如 www1.foo.com 及 www2.foo.com 兩個 domain 下要執行這樣 cross domain 時, 是否能解決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和 cookie 域名共用設定方式相同, 上級域名共用的狀況下, 可以進行 document.domain 的設定以達成此項目的.

我們可以分別在 page1 在 www1.foo.com 及 page2 在 www2.foo.com 的網頁內 javascript 要執行 cross domain 指令前先執行

document.domain = "foo.com";

再繼續後續的程式碼即可, 這樣就不會有 cross domain 的問題囉.
不過也是有一些限制, 就是必須是在同樣的上級域名下, 才能使用, 而且也無法在 www1.foo.com 上將 document.domain 設定為 foo2.com 這樣的 domain, 這個原理其實和 cookie 的 domain 原理是相同的.

參考資料:
http://www.lhelper.org/tech/communicate_between_domains.html
http://www.cnblogs.com/xiaozhang/archive/2006/07/27/461306.html
http://www.mozilla.org/projects/security/components/same-origin.html
http://msdn2.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53302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