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計算呢? 查了一下, 有全字庫的資料可用:
https://www.cns11643.gov.tw/search.jsp?ID=11
取得資料如下:

在製作一些 demo 效果於 codepen (或其他網站), 要取得非同源(cross-domain)資料, 可以透過 cors-anywhere 服務來達成, 說明如下:
https://cors-anywhere.herokuapp.com/
這對於在實作測試時, 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 codepen 上取得空氣盒子的一個盒子資訊:
於 codepen 上, 直接透過 Ajax 方式配合 cors-anywhere 即可順利取得資料, 進行應用輸出, 如 demo :
https://codepen.io/timhuang/pen/vMmeVE
工作原理為透過 cors-anywhere 服務, 可以多增加上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這個 response header 供跨網域存取而不受同源政策限制.
繼續閱讀: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TW/docs/Web/HTTP/CORS
在有 GUI 的環境下, 可以使用 browser 訪問 https://www.speedtest.net/ 進行測速, 若在 linux 下沒有 GUI 與 browser 的狀況下, 進行測速, 一樣使用 speedtest 的服務來測試, 需要這個 speedtest-cli 工具.
這裡將介紹的工具是需要 python runtime 的, speedtest-cli 工具, github 連結:
https://github.com/sivel/speedtest-cli
操作方式有許多種, 最簡便的就是下載執行 (需注意執行安全性, 此列執行無須 root):
curl -s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ivel/speedtest-cli/master/speedtest.py | python -
結果就是在主機下執行對應網路速度的速度, 範例結果如下:

很容易理解目前主機的網路速度概況.
其他參數, 例如列出所有測速主機, 使用 –list 如下:
curl -s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ivel/speedtest-cli/master/speedtest.py | python - --list
就會列出許多對應測速主機, 還列出了距離(由近至遠).
Retrieving speedtest.net configuration…
17383) Windstream (Ashburn, VA, United States) [0.98 km]
5132) Shentel Service Company (Ashburn, VA, United States) [0.98 km]
3810) BroadAspect (Ashburn, VA, United States) [0.98 km]
….
9662) Foxtel Broadband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2171) Internode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3414) Optus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17109) Pentanet (Perth, AU) [18575.84 km]
3254) Vodafone Hutchison Australia (PH)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22904) Superloop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1931) IX Australia (Perth, Australia) [18575.84 km]
10613) Optus (Rockingham, Australia) [18607.31 km]
十分有趣呢.
繼續閱讀:
https://blog.gtwang.org/linux/speedtest-cli-linux-command/
https://askubuntu.com/questions/104755/how-to-check-internet-speed-via-terminal
來了. Dropbox 限制免費版只能有三個設備連結了.
https://help.dropbox.com/account/computer-limit
plus, profession, business 則維持沒有特別限制.
當然也不能說對與不對, 就是生意嘛, 套養殺, 這還蠻合理的, 只是限制三個似乎有點少, (因為也包含了行動設備, 若同時有四個或以上, 就得買 plus 或 profession 來用囉.
之前使用了 DJI 的 Mavic Air 進行 360 環景圖拍攝. 完成後, 導入手機使用 Google 相簿並無法使用環景檢視, 於是進行檢查與了解有關這個功能啟動的方式.
經檢查比對後, 主要是一個 XMP 標籤需要寫入, 若在手機上, 可以使用這個 APP 開啟後即可, 它會自行產生新圖含對應的標籤.
Android APP: Cover art Panorama 360 Camera:360 Photos for FB:Photosphere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vtcreator.android360
iOS: Panorama 360 Camera
https://itunes.apple.com/tw/app/panorama-360-camera/id1034161360
若是在 PC 上可以使用一個小工具即可達成, 不過要注意該全景圖比例應為2:1 (如 4000×2000), 工具:
http://exiftool.sourceforge.net/
要寫入的標籤為 Projection Type 為 equiretangular 即可, 指令如下:
exiftool -ProjectionType=equiretangular test.jpg
這樣一來, 在 Google 相簿中, 即可順利辨識為 360環景, 也可以在 Line 與 FB 中分享對應的 360 環景圖.
參考資料:
https://developers.theta360.com/en/forums/viewtopic.php?f=4&t=224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ensible_Metadata_Platform
另外有 GUI for PC 的工具也可以參考:
https://www.colorpilot.com/exif.html
使用 jQuery + 指定的 selector 達成, 其實很容易, 原則上只是要把第 n列後的內容先隱藏, 於需要時再顯示的概念.
當然, 若是從後端也是很容易實現, 不過目前是打算從前端做的話, 方式如下:
$(“.table tr:nth-child(n+4)”).toggle();
就這樣? 對, 就是這樣, 指定第 4筆 tr 起(含, 與之後), 會被選出來進行 toggle, 這樣一來就可以容易地在前端進行 table 內, 指定行之後的內容隱藏與顯示.
可以參考範例:
https://codepen.io/timhuang/pen/PLWrap
另外可以參考有用的選擇器方式:
使用 .ics (iCal) 行事曆檔案供使用者下載後, 加入行事曆(如 outlook, google calendar)可以方便提醒使用者, 一般可以先利用 .ics 產生器如:
進行檔案建立後, 再提供使用者對應的 .ics 檔案下載即可, 但若想使用 datauri 的方式呢?
可以先將檔案內容編成 base64 編碼後, 使用:
<a download="reminder.ics" href="data:text/calendar;base64,QkVHSU46...>reminder.ics</a>
語法來進行, 可以參考 demo:
https://codepen.io/timhuang/pen/ErpYWM
Datauri 可以參考之前圖片用法的介紹:
https://diary.tw/archives/1040
參考資料: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916191/download-data-url-file
朋友告知 Google Plus 服務要停了, 以為只是沒人用, 沒想到也是要停了, 進入 google plus 後, 看到公告了:
https://support.google.com/plus/answer/9195133
我們曾在 2018 年 12 月發佈公告,表示由於 Google+ 一般使用者版本的使用率過低,而且在維護方面遇到種種挑戰,無法順利提供符合使用者期望的產品,因此我們將於 2019 年 4 月終止這項服務。感謝您一直以來對 Google+ 的支持;我們會說明您後續應該採取的步驟,包含如何下載您的相片及其他內容。
內容寫得也很實在, 看起來就是沒太多人用, 只好收起來, 不過 google plus 真的不多人用, 沒辦法囉.
在網頁上或是APP裡, 想要於行動設備開啟 Facebook APP的指定粉絲團、活動、社團、個人頁, 要如何進行呢?
可以使用 fb:// 的 intent protocol, 以下為簡單說明:
粉絲專頁, 以 facebook 本身官方的粉絲專頁為例, https://www.facebook.com/facebook/, 我們先找出它的 fan page id: 20531316728, 可以使用工具: https://lookup-id.com/
接下來我們需要實作判定 android 或 iOS 來決定啟動的方式, Android 如下:
iOS 如下:
大家可以試看看, 若是社團呢? 一樣, 先找出社團代碼, 以這個社團為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facebook360community/
, 找出它的 groupid 為: 241193586214590, 然後使用以下網址:
Android: fb://group/241193586214590
iOS: fb://group?id=241193586214590
當然, 像是活動, 或是個人頁, 也都可以使用對應的 event / profile 來進行操作, 很方便也很直覺,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 記得若是有 id 的狀況下, 直接使用:
https://facebook.com/[id]
也會直接到對應的粉絲團、活動、社團、個人頁哦.
參考資料: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810803/open-facebook-page-from-android-app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7794033/open-link-to-facebook-group-in-facebook-app-on-android
早上看到的新聞:
https://www.newmobilelife.com/2018/12/21/apple-pay-taiwan-train/
確定是要這樣實施嗎? 感覺很奇妙. 電子票證支付方式進行交通工具搭乘, 實施方式, 然後把電子票證綁在行動設備裡(iOS / Android), 再進行搭乘支付不是比較合理?
若以信用卡方式實施, 起迄點的處理方式是如何進行計算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實施方案, 把西瓜卡 (suica) 放入手機中:
https://support.apple.com/zh-tw/HT207155
https://japan.googleblog.com/2018/05/google-pay-news.html
有趣的地方在於原本的支付方式不變, 把電子票證放入行動設備. 不過若是以目前高捷方案, 應該是還蠻創新的實施例, 直接使用信用卡支付, 也是不錯啦, 只是不知解決的方案為何?
再找了一下資訊, 看起來是 8月新聞稿中有提到, 使用的是 Mastercard 技術, 開放式支付平台專案:
http://www.krtc.com.tw/news/flourishing-1_detail.aspx?ID=7d917b73-5107-4874-8608-d3beb9b6a604
而支付情境如下, 使用所謂的開放式支付平台專案, 也就是搭乘者一天只被請款一次, 而高捷是記錄後, 每日對搭乘者請款.
如此一來就會有即時查詢, 扣款等議題需要商確, 不過實施案例已有先例, 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問題.
看起來北捷也要加快了.
補充一下, 若是信用卡連電子票證的卡片, 要選擇對應的讀卡器(感應區)使用, 才會得到對應的支付工具, 圖片如下:

使用二合一的信用卡(信用卡帶電子票證), 記得要選擇想要支付的方式來感應哦.
繼續閱讀:
https://mrmad.com.tw/taiwan-krtco-support-applepay-googlepay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83&t=566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