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內容收集應用

這篇文章要算是 WebTrend 還是 Blog 服務我也說不清.

基本上,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 再來談 web contents, 好像已經不是產出的問題了. 大家都在寫網誌, 大家都在收集網站內容, 大家都利用這個媒體(我是指 internet)來發表, 收集內容.

如何有效找到資料, 如何有效匯整資料, 如何將這些內容變成有價值, 相信是這一代(算是 web 2.0嗎?)網路服務提供商在思考的事情. 看起來一切都很合理, 一切都在進步, content 一定的大家產出的, 但是否能有效被其他人找到, 被其他人閱讀, 良好的整理是關鍵. 原來的網頁內容有個 meta tag 用來說明網頁內容的關鍵字(w3). 不過在大家爛用, 一些網站不好好寫這些資訊, 導致 search engine 不想利用這些內容(或是說僅供參考), 所以衍生出來利用其他的分類方式, 例如 tag, 網址等. 所以在 url 優化這個技術, 對現在的 search engine 來說, 要能突顯 web content 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看起來, 加上分類說明, 加上 tag 說明, 加上 walawala(哇啦哇啦) 一堆東東已是一種 meta data 的延伸了, 但這些還是得靠 “人” 本身來解決, 於是像是 myshar@url 這種網站就是在做這樣的事了, 本身並不提供 content 產出, 藉由大家的力量來整理 content, 進而 content 在這種狀況下產生了, 這種應用的前身就是像美國的 digg.com 這個網站, 整個內容都是由網友產生的, 再利用一些機制, 讓內容有重要性的差異, 也就自然產出了 “比較” 符合大家想看的, 大家想讀的內容了.

那像是 HEMiDEMi 當然也是類似的應用, 早期來說算是一種 “純” 的網路服務(提供書籤功能的服務), 現在看起來功能愈多愈強大了(多了多種分類方式, 也多了分享, 加上關連), 算是彚集大家的力量在 “整理” 網路的內容, 這種方式的服務, 相信會愈來愈多, 在資訊技術上來說, 將 “資訊流”, “資訊關連” 整理起來, 鏈結起來, 就是這種方式的服務的精神.

另外像是 RSS 訂閱, 算是將資訊整理出一種格式, 一種讓大家都能利用的方法. trackback (翻成引用或是追蹤)這種方式, 也算是做一種串接, 一種關連. 花一點點時間想想, 就不難知道這些工具技術在做什麼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